从黄帝到禹时期的继承制探索,并非单纯禅让制,而是一种全新制度 天天速看料
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     时间:2023-05-28 22:16:40

前言

提到禅让制,一定会想起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尧、舜、禹三朝,按照《史记》的说法,禅让制是尧开启的,尧在自己执政的中后期就开始寻找继承人,尧先是问自己的大臣放齐:谁能继承自己的事业?放齐推荐了尧的儿子丹朱,尧认为丹朱愚妄不顺就拒绝了,后来经大臣们推荐共工、鲧(gǔn),共工直接被尧拒绝了,鲧还经过九年的试用期,仍然被尧排除了继承人资格。


(资料图片)

后来,直到大臣们推荐舜为继承人,舜是个盲人的儿子,之所以能被选中是因为舜的品德非常高尚,舜的父亲愚昧,母亲顽固,弟弟傲慢,经常迫害舜,可舜总把他们当成亲密的家人对待,是出了名的孝顺,这是大臣们推荐舜的理由,尧为了考查舜,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,用了三年时间,才决定禅让部落首领之职给舜,经过一系列的考察,于是舜就成为下一代的华夏部落首领。

三皇五帝

舜即位到了中后期,又用类似的方法传位给禹,同样是禅让制,不过等到禹死后,就结束后禅让制,把部落首领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,这就是夏朝的开始,如果属实的话,那历史上也不过只有尧传舜、舜传禹是禅让制,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历史上就只有这两次禅让制是真正的禅让制,至于后世出现的战国时期燕王哙禅让子之和汉献帝刘协禅让曹丕,那不过是逼迫罢了,谁都明白是什么回事,原本道德楷模的禅让制到了后世朝代居然成为权臣改朝换代的工具,充斥着阴谋、政治斗争与权力之争。

一、分析尧、舜、禹禅让制的流程

从尧传舜、舜传禹这两个禅让制的例子中都能看出,禅让制的流程是:

1、推荐继承人选。

首先由手下大臣来推荐人选,继承人选的资格似乎与出身没有关系,可以是首领的儿子或者亲人,也可以是朝中大臣,更不可思议的是连普通平民百姓也有资格,至少从舜的例子就能看出,舜是盲人的儿子,没有地位,在当时就是普通民众,居然也能被选中为继承人,换句话说,继承人选的资格是能者居之,人人可选。

同样从舜的例子也能看出,舜之所以能被大臣们推荐为继承人选,原因就是因为舜有道德,有孝顺的贤名,可以引申到整个继承人选的推荐标准就是:道德。包括尧拒绝丹朱和共工,也是因为道德原因拒绝的。

尧帝

2、考核继承人选。

从史记的记载来看,帝位继承人的人选主要是靠大臣的推荐,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考核,史记记载了驩兜(huān dōu)推荐共工为继承人,尧不同意,但是驩兜不听,仍然让共工为官,后来被证明共工不具备资格,被取消继承人,还有四岳曾推荐鲧为继承人,尧不同意,但四岳偏要试试看,最终的结局是所有的百官认为鲧不合适,于是鲧也被取消继承资格。

经过了第一道考核关,就开始进入实地考核期,如果说第一道考核的标准是道德的话,那么第二道考核的标准就是能力,就是看你的执政能力,比如舜,尧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,再次考察舜的德行,合格后,尧再让舜参与执政,考察舜的执政能力,经过层层数年的考核,最终才确定传位于舜。你会发现,考核继承人的标准就是道德+能力,也就是德才兼备,这与后世汉朝提拔人才的标准是一致的,甚至放到今天的社会,也是同样适用的。

从这个继承人选推荐考核制度来看,你会发现身为部落首领的尧在推荐人选上,几乎没有决定权,尧否认的继承人,但在大臣们的强力支持下,也能进行第二轮的考核,直到考核不合格,才被取消资格,这就意味着继承人选的最终决定,不是某个人可以干预的,包括部落首领,而是以最终实际政绩、道德来决定的。

尧舜禅让

再来看舜考核继承人的标准更是如此,舜任命"禹"担任司空,负责治理水土;任命"弃"担任后稷,掌管农业;任命"契"担任司徒,推行教化;任命"皋陶"担任"士",执掌刑法;任命"垂"担任"共工",掌管工匠;任命"益"担任"虞",掌管山林;任命"伯夷"担任"秩宗",主持礼仪;任命"夔"(kuí)为乐官,掌管音乐和教育;任命"龙"担任"纳言",负责发布命令,收集意见。

这些担任官职的人,都是经过大臣们的推荐,然后被舜任命为官职,先明确分工与职责,之后就进入考核期,舜就专门考核这些人,三年考核一次政绩,以考核三次政绩作为提升或罢免的理由,以考核成绩最优秀的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,最终的考核结果是"禹"的成就最大,所以最终舜以禹为继承人。

你会发现,尧舜的这种继承制,根本不是禅让制,而是一种独特的推荐考核制,所有的继承人即使被推荐了,也要经历过无数次的考核,最终继承人的确定是通过考核结果来决定人选,这不是首领们能决定的,即使首领不同意的人选,大臣都可以强行进入考核期,然后再以结果作为继承标准,对于继承人选,首领没有过多的干预权和决定权,一切以成绩和道德作为标准,这应该是五帝时期华夏部落一种独特的考核制

上古部落

3、禅让帝位。

最后再来看尧、舜、禹的出身,尧是帝挚的弟弟,帝喾的儿子,黄帝的四世孙,标准的黄帝直系子孙。

舜的父亲是瞽叟(gǔ sǒu),一个盲人,舜的五世祖是穷蝉,穷蝉是颛顼的儿子黄帝的曾孙,标准的黄帝直系子孙,只不过其家族没落了而已。

禹的父亲是鲧,还记得这个鲧吗?四岳曾推荐鲧为继承人,但尧不同意,四岳强行考核试用,经考核不及格被取消资格,鲧的出身同样不一般,他是颛顼的玄孙,黄帝的六世孙,标准的黄帝直系子孙。

黄帝世系图

换句话说,从黄帝之后到尧、舜、禹时期的所有帝王,都是黄帝的直系子孙,向上追溯的话,都是有血缘关系的,其实继承制度与原始社会发展的规律息息相关,帝位都是在黄帝的直系子孙中流传,只不过方式不一样,与此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在发展,当帝王的后代被分封在某地后,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部落,比如黄帝的孙子颛顼被封在高阳,所以号"高阳氏",开创了一个新的"姓氏",虽然与黄帝部落的"轩辕氏"不同,看起来像两个独立的部落,实际上部落首领是黄帝的直系子孙。

社会不断地发展,就形成数量非常多,同时姓氏也不一样的部落,这些部落看起来独立,实际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,共同组建的部落联盟,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,也就是炎黄子孙,虽然继承制度在每个时期有所不同,但继承的原则仍然是血缘+道德+能力,这是继承的核心,无论是五帝时期,还是尧舜禹时期,都可以大致套用这个原则,五帝时期的继承制称为:血缘推荐制,尧舜禹时期的继承制称为:推荐考核制,合起来称为:血缘推荐考核制,这就是上古时期从黄帝到禹的继承制度,这是古华夏部落一种独特的继承制度。

考核合格后,前任首领会把帝位禅让给继承人,而且是提前禅让,并不是等到自己去世后才禅让,这与之后的继承制度也不一样,后期的任何朝代,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,都是等到前任首领去世之后,新一任的首领才能继承帝位,但在尧舜禹时期就不同,比如尧禅让帝位给舜后,还活了28年,舜禅让帝位给禹后,还活了17年。

为何是这样?根本原因还是考核继承人,把帝位让给继承人之后的考核,但这个时期的考核,既不是考核道德,也不是考核能力,而是考核天意,考核继承人是否顺应天命,在商朝时期,任何国家大事都要进行占卜,那个时候的人是相当相信天命与鬼神的,而更早的五帝时期更是如此,基本上所有的国家大事,都要进行占卜,像继承人这种大事更是如此,所以史记中明确记载了,当尧年事已高时,就让舜代理天子的政事,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符合天意。

考核是否符合天意的标准就比较复杂了,通过观察天上的北斗星、太阳、月亮的运行情况,以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,还要举行临时的仪式祭告上天、天地四时、名山大川以及各路神仙,这同样是一整套复杂的程序。

《史记 五帝本纪》:于是帝尧老,命舜摄行天子之政,以观天命。

黄帝

二、从黄帝到尧之间的继承制是什么

从黄帝到尧帝之间还有五位帝王,分别是:黄帝、少昊、颛顼(zhuān xū)、帝喾(kù)、帝挚(zhì)。

按照《史记》的说法,黄帝去世后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高阳,也就是颛顼,但是按照先秦著作《世本》的说法,黄帝是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青阳,也就是少昊,后世多采用这种说法,颛顼去世后,传位给侄子高辛,也就是帝喾,帝喾去世后,传位给自己的长子,也就是帝挚,帝挚当了九年帝王去世后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尧。

再来理一理这五帝的传位情况,第一个特点就是:都是先帝去世后,再传位于后一任帝王,史书也明确记载了这种情况,与尧、舜时期的禅让制不一样,尧舜时期是先帝在位就传位给后一任帝王。第二个特点就是:五帝传位下一代时,都有很亲近的血缘关系,黄帝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少昊,少昊传位给自己的侄子颛顼,颛顼传位给侄子帝喾,帝喾传位给长子帝挚,帝挚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尧。

从这两个特点来看,五帝时期的继承制与尧舜时期的禅让制是不同的,五帝时期不是纯粹的禅让制,而是:父死子继、叔死侄承、兄终弟及。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,继承人也是需要考察的,但并没有后期尧舜时如此强大的考核程序,能够确定的就是继承人与先帝是一定有血缘关系的。

炎黄二帝

再联想到五帝时期华夏是处于原始部落联盟时期,既然是部落联盟,其核心部落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,以家族为单位,当时没有家庭的观念,一切以大家族利益或者部落利益为重,因此在选择继承人,只能优先考虑血缘关系较为亲近的成员,同时需要部落成员一致认定继承人的道德和能力,因为原始社会毕竟生存下去只是第一位的,如果继承人的能力和道德都不够的话,会让部落衰弱甚至灭亡的,这是当时的局势所决定的,五帝时期的这种继承制可以称为:血缘推荐制

总结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